治污要立軍令狀 “水十條”撬動萬億治水市場
千呼萬喚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下稱“水十條”)4月16日由國務院印發,終于露出了“廬山真面目”。從**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著力節約保護水資源等十個方面對我國現階段和未來水污染防治工作做出了規劃。專家表示,“水十條”的實施掀開了我國環保產業高速發展的序幕,在經濟新常態下,未來將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多贏局面。
考核嚴格可終身追責
相比已經得到廣泛重視的空氣污染問題,“水十條”的到來顯得有些姍姍來遲。不過,這份文件勾畫出我國未來水污染治理的宏偉藍圖:到2020年,國內水環境質量得到階段性改善,污染嚴重水體較大幅度減少。到2030年,力爭國內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水生態系統功能初步恢復。到本世紀中葉,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
針對過去環保法規執行不力的頑疾,嚴格的考核制度是此次“水十條”的*大亮點。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任傅濤表示,從工業廢水、市政污水到水環境,“水十條”均以明確的量化指標進行了要求,并規定了截止時間,各部委明確分工,采取了對地方政府排名和落后懲罰制度,來逼迫從效果出發的環境治理需求的落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繼文認為,“水十條”**對簽訂責任書和約談省長進行了明確,這些考核手段威懾力極大,對保障“水十條”行動落實極為關鍵。
循環發展促轉型升級
當前,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大力發展環保產業,既是民眾對改善環境的迫切需求,也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對防治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和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水十條》背后的深意是推進我國水資源化改革,其中工業污水處理和城鎮污水處理的提標改造將是重點內容。”經濟學家宋清輝指出,實施“水十條”對推動經濟轉型的意義深遠:既可拉動GDP增長,使環保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多贏,有力推進轉型升級。又可以通過淘汰落后產能等優化經濟發展措施,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環保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水十條”通過淘汰落后產能、優化空間布局、推進循環發展、提高用水效率、完善經濟政策、發揮市場機制等措施,將進一步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優化生產力結構,為“穩增長”、“調結構”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新貢獻。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張勇表示,節能環保產業既利當前穩增長,又利長遠調結構,并為節能減排提供堅實產業基礎和技術支撐。各地方政府要督促項目主體加快完成前期工作,鼓勵技術審查評估機構提前介入,建立審批核準快速通道,盡量縮短審核周期。
環保產業迎來新機遇
毫無疑問,隨著“水十條”的實施,水環境保護產業的未來發展將迎來新的機遇。環保部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他們運用國際通行的模型對“水十條”實施的影響做了預測評估,預計可拉動GDP增長約5.7萬億元,其中直接貢獻占13%,間接貢獻占87%;帶動環保產業新增產值約1.9萬億元。而對就業的影響,“水十條”的實施累計可增加非農就業約390萬人。
然而,實施“水十條”資金需求巨大,錢從哪里來?有關部門預計到2020年,完成“水十條”相應目標需投入資金約4至5萬億元,需各級地方政府投入約1.5萬億元。環保部利用投入產出模型測算,“水十條”的實施將直接購買環保產業產品和服務超過1.4萬億元,間接帶動約5000億元。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對環保產業的投入力度。張勇表示,通過加大投入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從2014年到現在我國已累計投資9200多億元用于開展國土生態整治、大氣污染防治和清潔水工程。
事實上,環保產業涉及環保技術研發和裝備生產、環保產品生產、資源循環利用、環保服務業等,發展潛力巨大,前景廣闊。環境保護部污染防治司副巡視員陳永清表示:“節水、治污、生態修復,以及地下水的修復、管網建設等都需要大量的投資。”在他看來,“水十條”實施既能解決我國當前經濟下行壓力的問題,同時還能解決就業的問題,另外還可以逐步地改善我國的水環境質量,這是個多贏的結果。